借课改之帆 扬青春梦想(组图)


核心提示



  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缤纷梦想。“未来是什么?”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答案。

  在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十八中以新课改为载体,不断提升对新课改的探索力、创新力和驾驭力,站在新课改的“风口”,为学生放飞梦想。

  乐学、自信、自爱、勇敢、勤奋、善思、个性……十八中坚持“树本砺新”的核心理念,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优秀品质,扎扎实实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用心去浇灌,静待未来花开。

  1、“砺新生本课堂”

  —“共性”与“个性”中生成智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生为本”的理念已被不少学校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些具体的课堂模式。

  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模式化的课堂并未产生出好的“化学反应”。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观点究竟怎样才能最高效地“落地”?从今天十八中的课堂上或许能找到答案。

  就拿十八中的语文学科来说,不仅有回归人文的生本课堂、海量积累的读写课堂、指向生活的活动课堂,更有发展个性的选修课堂、立体交互的网络课堂,以及跨界“联姻”的融通课堂。

  这并不是“耍花抢”,据学校负责人介绍,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法,新课改的课堂追求的是更多元的发展,个性化的课堂不仅能让教师施展才华,更能让学生的收获值变得更高,范围更广。

  事实证明,“自主、开放、活跃、卓越”的个性化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在活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报告会,学习写作古典诗词,甚至走进森林去读写。特别是在网络课堂上,慕课、微课、电子白板等,重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易信、微信、博客和QQ空间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灵感碰撞的平台。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在十八中每一个学科的课堂都在创新塑造不同的个性课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在课堂个性发展的背后,共性也显现了出来。高效益的“砺新生本课堂”,实现了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

  “砺新生本课堂”的共性是“生本”、“引导”、“创造”、“智慧”,以学生为本却不依赖于模式,教师不断优化引导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创新学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最终让教学成为“有规则有目标的自由活动”,体现出“层次性”、“生成性”、“针对性”、“发展性”、“合作性”、“开放性”。

  共性与个性并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产生出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将学生个性彰显、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变成现实。

  2、课改“领头雁”

  —“好课堂”背后的“好教师”

  要打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要去遵循共性的规律,又要去发展课堂的个性因素,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自己改不下来。”教师辜向红庆幸,还好学校打造了一套完善的成长计划,并对如何践行砺新生本课堂作出了指导。

  为了帮助教师塑造砺新生本课堂,十八中不断向教师明确教学设计精当、讲课精炼高效、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分层教学、和谐师生关系、达成教学目标等要求。同时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夯实。

  据了解。如今教师们备课时间比以前要长很多,不仅要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准考点、了解学情,还要设计一些精彩的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对于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十八中教师更加用心,注重“量”和“质”,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的作业,杜绝无效性作业。

  课改的确是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对十八中的教师来说,每一节课背后的付出和心血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自身的进步才有教学质量的提高。

  “好课堂”背后的“好教师”成为了十八中推进课堂的“领头雁”。

  数据统计,18中现有教职工406人,其中博士生1人、研究生36人、本科生369人,研究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6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2人、全国模范、先进教师5人、特级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区级骨干教师56人,区学科带头人10人、区教育导师6人,全国、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30多人次。近3年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驾驭砺新生本课堂,十八中倾尽全力打造教师成长通道。

  据了解,除了让教研组和备课组引领教师探索新课堂,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以外,该校还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评选管理实施方案”,所有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执教一堂彰显“砺新生本课堂”特点的校内交流课。

  3、“三C”课程阶梯

  —“上紧”学生的“素质发条”

  由于高考改革即将实行“全科覆盖”、“分类考查”,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因此在十八中看来,分层教学和选课走班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一种教学的常态。

  “新高考”时代来临,十八中的新课改能否跟上步伐?

  除了生本课堂的打造,十八中还开启了“三C课程”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全面丰富了江北区提出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体系内容。

  何为“三C课程”?学校负责人解读道,“树本课程”、“砺新课程”和“海纳课程”统称为“三C课程”,其中“树本课程”指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基本要求的合格公民;“砺新课程”指精品化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培养自主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海纳课程”指课程化的社团活动课程体系,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的广博型人才。

  事实上,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校增加学法指导、综合实践、科技教育、艺体教育和家校互动,常常组织学生到社会场馆、田野、工厂、社区、市场等地方拓宽眼界、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十八中还坚持开设多项特色培养活动:师生坚持晨练半小时,练就强健体魄;在年级建立阅览室让学生自主管理,开放阅读;实行校本课程、选修课程走班选课,实现个性化发展;开设包括校园心理剧、摄影、书法、绘画、民乐、管弦乐等在内的40多个社团以及60多门选修课程……

  而如今“三C课程”则将搭建起一个更牢固的成长阶梯。可以说,“三C课程”多维度地“上紧”了学生实现素质提升的“发条”。

  目前十八中已经开始第一轮“三C课程”改革,在保留行政班级的基础上,对理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文科班的政治、历史、地理实行分层走班。同时整合和丰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

  据悉该校将在3年内分步创设学科课程创新工作室,设立首席教师;利用区域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涵养情操,锻炼心智,养成技能。

  新课堂视角

  语文课:陶渊明是个怎样的男人?

  这堂语文课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他将讨论陶渊明的“为人”。

  教师秦勇成先展示出“不要做个后悔的没有责任感的男人—用>去剥开陶渊明的隐士皮”这一课题名称,立马吸引起学生的兴趣。

  紧接着,秦勇成提出质疑:当儿子的陶渊明尽到了对母亲该尽的责任吗?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陶渊明尽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短暂生命该尽的责任了吗?……

  学生一时语塞,但颠覆性的解读已经开始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波澜。看到学生的不解,秦勇成开始引导学生解读陶诗《杂诗》(其二),感受陶渊明孤独、悲戚、郁郁不得志的心境。

  感受立即直击重点,追问学生:造成陶渊明郁郁不得志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面将问题抛给学生,对陶渊明当官的原因、目的以及辞官的原因等寻找答案,一面与学生一起读诗、理解诗。当读到“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一句时,秦勇成向学生分析道:陶渊明是一个生活散漫、不守规矩、没有责任感的男人!

  这结论一瞬间在教室炸开锅,秦勇成紧接着一句“为什么这样的陶渊明会成为千百年中国的偶像?”,这一问题的设置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对责任感也有了深刻认识。

  美术课:“导师+学员”分享“画画经”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在美术方面成长,让美术课也实现高效,这学期教师陈远伟尝试了一种新的学生合作方式,即“导师+学员”的形式。

  学生刘玢岑的《素描基础》、付斯炀的《意象素描》、金琳的《刺绣》、阮柯棣的《动漫人物基础》、陈柏宇的《橡皮泥基础》,加上陈远伟本人的《写实素描》,六大美术课程让学生根据喜好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学习。

  践行了半学期后,这节课陈远伟又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学习。

  结合4月在重庆举行的“TEDX重庆2015年度大会”,陈远伟告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一起来分享同学间的艺术成果和思想。

  6个小组依次上台对自己小组的成员作品进行了展示,并解说了平时的教学开展情况,还相互建议。模仿“TED”形式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其他组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效果,还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清晰的规划。

  通过分享活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同学间的信任与交流得到了加强。陈远伟说:“在今天这个倡导学本课堂、互联网发达、教学资源丰富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导师。让我们努力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看点

  申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

  本学期十八中正式提交了《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申报表》,拟创建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

  打造课程创新基地意味着什么?

  学校负责人介绍,通过学校高中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能凸显语文学科建设优势,形成多学科视域融通的教育观,建设多领域贯通、跨时空融汇的语文课程资源系统和实施机制。同时,对校内其他学科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据悉,十八中将以多维度选修课程为拓展,融贯语文课堂学习平台、校内功能厅室、校外实践基地为一体的课程生长时空,形成跨学科视界、跨空间视野的大语文课程资源体系。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4月,十八中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以赛促教,推动青年教师加快成长,努力打造学校的“师资品牌”。

  赛前,十八中教师们根据新课改要求钻研教材,互帮互助,精心设计;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共同对话;听课后,各评委小组对每个参赛选手都进行了现场点评。

  赛后,参赛教师们和评委们就“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展开热烈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做好课堂的排难解疑等等,这些探讨和交流为学校的新课改实验进行了有效探索。

  文/谭茭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