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初为人师——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的教育追梦故事

【摘要】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有成功,有失败,有欣慰,有遗憾。我满腔热情,为国育人才的初心从不曾改。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

罗校长与学生一起“上课”

我是在那个“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年代,在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如此的情形下踏进中师的。

1986年7月,我沉浸在填好表格静待保送西师的期盼中,最后却被告知“今年暂不保送,名额明年再用”,于是我被学校以“优秀毕业生”的名誉推荐分配到汝溪镇中学(九年一贯制)任教。

7月30日,我拿着师范学校推荐担任初中数学老师的介绍信兴致勃勃地报到了。接待我的是汝溪区教办张助理,看上去,他似乎很热情,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8月26日开学了,我被安排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主任。虽然与我喜欢的数学无缘了,但我还是欣然接受,走马上任了。

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情景,尽管记忆有些模糊了,但心情和感受还在。总的来说,三个词:激动、激情、认真。很激动,第一天晚上没睡着觉;上课很有激情,几乎没有用教材,内容都是烂熟于心的;特别认真,提前备了好几天的课,生怕课堂出差错,误人子弟。

 18岁的我,尽管在外人看来还是一个很“幼稚”的“大孩子”,但从课桌到讲台,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很是兴奋,工作中的书生意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儿特足,心中时时都有一股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的激情和冲劲。

我一直认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记得我那时对学生要求特严格,要求学生要诚实,讲真话,对人有礼貌,堂堂正正做人。对上课迟到和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也有过处罚,还依稀记得到后来,有些学生似乎有“怕”我的感觉,甚至也办过“错”事。还记得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班上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因在寝室开别人箱子拿了钱,被其他同学发现后“公开化”了,后来这个同学忍受不了个别同学的持续讥讽而辍学回家。不久,外出打工去了……至今,我都认为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坚持师生互动。那时我备课都是写详案,但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用教案。不了解我的老师,还以为我上课是照本宣科,念教案。恰恰是坚持写详案,练就了我后来的功底。我为了把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好,自己经常用蜡纸刻印复习资料和印制试卷,常常手臂酸痛,浑身油墨味,有时油墨弄到脸上成为大花脸,自己浑然不觉地站到讲台上,引得学生哈哈大笑。我认真备课,卖力上课,也注重个别辅导学生。可总有几个孩子成绩很差,我也曾灰心丧气地认为教不好。尽管我有满腔的热情,可有些情况似乎也让我这个刚步入教师行列的班主任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有时,班上男生为所谓的“好朋友”仗义而大打出手,女生因相互猜忌而互不搭理,甚至个别学生因下河洗澡怕受处罚而不敢回家,我只得赶紧与家长一道去寻找……

在课余,我们班也开展许多活动。对曾经开展的野炊活动我还记忆犹新:我拿出了那时一个月的工资(42.5元),为全班学生购买了饺子馅、饺子皮、抄手皮、面条等,还有竞猜奖品,积极筹备春游——野炊。学生们更是来劲,听说老师要拿出工资招待他们野炊,甚是感动,大家都在积极准备,分组行动,有带锅的,有带米的,还有带腊肉的……真是应有尽有。出发时,大家心情激动,一路高歌。到达目的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展了有奖竞猜活动。然后分头行动,选地势、架灶、拾柴、打水、洗菜……忙活开了。学生们快乐极了!既锻炼了生活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更增进了友谊。

那一年,我当班主任的班,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我所教语文课的班,学生参加全县语文知识大赛,获得全县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

那一年,也有我的同学说我没有去教书,到忠县中学复习考大学去了,那是传言。不过,三年之后,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进入四川省教育学院历史系脱产学习,那是真的。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有成功,有失败,有欣慰,有遗憾。我满腔热情,为国育人才的初心从不曾改。

回望三十年,“教书育人”“全面发展”是我恪守的信条。现在,在十八中的办学中,我坚持“树本砺新,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理念,正在努力实现我的教育梦想。

校长小档案:罗丞,男,汉族,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1986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重庆市中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高中政治骨干教师。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主任,江北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先后送走十余届高中毕业班。参加县、区、市讲课比赛多次获一二等奖。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获国家、市一二等奖,在国家、市级政治理论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约40万字,出版专著4本,约80万字。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市级课题5项,县、区级课题2项,并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