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罗丞校长做客公益教育节目《老师来了》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于2015年10月7号到31号推出“校长访谈录”系列全媒体特别直播。邀请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罗丞校长走进直播间,与广大听众分享曾经求学、任教、办学的宝贵经历,弘扬师德师风,树立我校教育管理者的先进形象。

  问:《三国名臣序赞》曰:海纳百川,《荀子》有曰:民齐

  “海纳百川、德建名齐”定为校训,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可否谈谈您对教育的理解?

  答: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

  “海纳百川”源于晋朝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唐朝李周翰为之注解:“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海纳百川”意指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兼容并蓄,厚积薄发。它代表了一种开放创新的思想,一种求贤若渴的愿望,一种众志成城的决心,一种崇尚一流的意境。“德建名齐”源于南朝梁《千字文》,原文:“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品德高尚可以建立功名伟业,行为端正可以成就理想目标。

  教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影响和培养人的过程与活动。十八中以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百家思想,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延揽四海英才,敢于迎难而上,抢占发展先机,推动学校不断实现新跨越,努力创建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的现代化学校”;就是要引领教师以宽容大度的情怀包容一切,积淀学术素养,追求立德树人,塑造人格魅力;就是要引领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厚德博学,早日培养成为能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

  问:重庆有二十多个中小学校训中都出现了“德”字,那么贵校是如何来践行这个字的?

  答:为什么这么多学校校训中都有“德”字?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对现实需求的回应。首先我们看这个“德”字,它很有意思:由彳(chì)、十、目、一和心组成。“彳”:像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为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线,正确的行动方向;“十”下是一双眼睛“目”: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必须践行之。

  我校是如何践行这个“德”字的呢?

  我校非常重视“德”的熏陶。很早以前,我校的“德育序列化”就被人民日报等全国媒体宣传和推广,现在我用“三全”来阐述“德”的实践:全程培德,全员育德,全境润德。“全程培德”是指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中,无论是起始年级还是毕业年级,都要注意对学生德行的引导和培育;“全员育德”是指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处和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处室职员,全校教职工在做好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也要深度参与德育管理,学校学期末对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全境润德”是指学校利用教材、集会、校园剧、文化建设等多种平台与途径营造德育氛围,锻造德艺双馨的十八中教师群体和德才兼备的十八中优秀学子。

  问:十八中近些年在高考升学中成绩在江北区名列前茅,现在其他的一些优秀学校也纷纷在江北区开设分校或公办民助的形式办学,这是否会对十八中的优秀生源造成流失?面对这种竞争如何去做?

  答:首先肯定地回答:不会!十八中发展到今天,绝不是偶然的,我们走的是一条内涵发展的可持续之路。正是因为十八中人海纳百川、胸怀宽广,才汇聚了重庆市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十八中来安身立命,建功立业;正是因为十八中人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创新,才具备了厚积薄发的汹涌喷薄,形成了樊然并峙、各显风流的竞争格局;正是因为十八中意境高远,追求卓越,以达至善的价值回归,才使得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的态势和领先的地位。十八中以二流的生源入口,经过三年的培养,送出了一流的莘莘学子,这充分证明了生源仅仅是良性发展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正见真金辉煌。”有竞争才有奋进的动力,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良禽当然会择木而栖,我们不怕良性竞争,怕的是恶性竞争。

  问:明年重庆启用全国卷,这其中学校如何来应对?对于明年高考成绩是否有信心?

  答:个人认为,启用全国卷,更有利于提高全国高考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过去,同纲不同卷,只是增大了各省的选择性;现在,统一命题不是统一分数线,对高考录取没有影响。家长和考生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是正常的,但不必过度解读、过分反应。实在要说应对的话,我提出“七字”方针:适应、调整、积极应对。重庆自主命题十年,现在启用全国卷,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回归。我们的策略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课标、大纲不变,试题难度应该没有太大变化,心理调适最重要;我们将密切关注各方权威信息的发布,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侧重点,以不变应万变,确保教学与考试高度吻合;还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足够应对。现在我们的高三年级在美丽的铁山坪校区,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同学们的学习势头正旺,我们对高2016级高考充满必胜的信心。

  问:贵校活动比较丰富,其中有心理剧、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您对当下初高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怎么看,如何提高孩子们在学校的心理体验?

  答:当前,各种各样的学生心理问题充斥各大、中、小学校园,使校园文化的氛围受到了一些影响。面对令人担忧的校园心理现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呢?近年来,重庆市十八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不断发展、丰富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形成了“发展、预防、矫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校着重抓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五个一”健心工程来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

  一堂课——心理健康课,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一个室——心理咨询室,坚持为来访的学生除去心灵的乌云,擦亮生活的火花。郁郁而来,舒心而去。

  一个剧——校园心理剧,学生自编自演。目前,我们已经将校园心理剧的优秀作品结集出书。

  一幅画——校园心理绘画,通过校园心理绘画的构思、描绘,以及观看,使学生在画中发现心灵的坚强,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

  一个网站——《心灵家园》,学校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心灵家园》在线心理知识查询和在线心理辅导,拨开云雾,敞亮心扉。

  问:现在小学中学很多大家在为孩子择校,甚至还有家长在择完校之后给自己的孩子择班,我在下班路上就听到有爷爷奶奶这样年纪的老人感慨说自己2年级班上的师资似乎不是自己期望的那么雄厚,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十八中不可避免的也有重点班、尖子班,这种做法是否会让没进来的孩子家长心生不满?如何平衡?

  答:择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渴求。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重庆十八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声誉日渐提高,成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的优质品牌强校。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青睐,我们倍感欣慰。诚如您所说,十八中也在努力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达标”的探索,但这不是师资安排差异和家长择班的理由。我们学校实施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达标”,是按照学生的学业综合水平来施教,举个例来说,你本该在重点班的孩子如果硬放到尖子班,学业肯定跟不上,长期“殿后”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呀;而本该在尖子班的孩子如果放到重点班,他学有余力,会感觉“吃不饱”,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当然,如果孩子的学业水平有进步,在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调整到相应的班级中去,我们实行流动制,“可上可下,能进能出”,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师资方面来说,我校现有教职工413人,其中高级教师166人,中级教师187人,全国模范、先进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2人,研究员4人,特级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区级骨干教师56人,区学科带头人10人,区教育导师6人;全国、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80多人次,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需求,师资安排也是从着眼全局、重点扶持薄弱层次班级来考虑的。我们讲清楚了这个道理,家长一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运行起来也比较顺利,因为我们的愿景和目标是一致的。

  问:特色学校必有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成就特色学校;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大餐,教育改革首先从最基础的课程改革入手。对于课程您怎么理解,怎样设置符合学生口味的特色课程?

  答:所谓课程,我们一般从广义上去定义,即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我们制定了《重庆十八中深化课程建设三年规划方案》,打造树本课程、砺新课程和海纳课程体系,对应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目标。以校本选修课程即我校的砺新课程为例,我们围绕“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着眼终身发展两个层面,完善了文化素养、生活技能、社会服务、人生价值四个序列,有序开发了80余门校本课程选课走班,这些校本课程多数从学生中征集而来,因而能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也非常满意,选课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还成功申报了重庆市语文课程创新基地——“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精品校本课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几何画板与数学学习”两门校本选修课程。

  问:十八中目前有两个校区,也有集团化发展学校和民办校,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十八中会在重庆主城以公办民助的形式开设多所学校?如何保证各校区教学质量达到一个统一的高水准?师资力量如何跟得上?教师队伍如何培养?

  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山城家乡父老,办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这是我校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各个校区实行“六统一”:治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师生管理、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完全统一,做到“统筹兼顾,分区管理,因地制宜”,切实保障教学质量达到统一的高水准。

  办学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条件不成熟,绝不能盲目扩张。不能只讲数量,不保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加培养”,方式要多样,但最根本的要立足于自身培养;师德和师能,两手都要抓。师资建设把握好三个“度”:立思想高度,修专业深度,拓文化宽度。目前,我们通过“师徒结对”“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中国名校行”等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问:您是公立学校的校长,现在社会也有公办民助的办学形式。政府提倡多种形式办学,从你您的角度,你们怎么看民办教育?这在未来教育大环境中是否也是一种趋势?民办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公办教育是否有些许区别?

  答:从国外的教育来看,公办教育侧重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均衡的问题,民办教育更多地提供了优质教育的选择空间。竞争出活力,竞争促进优质,公办、民办教育并存,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未来教育大环境中也应该是一种趋势。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民办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公办教育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提升国民素养。如何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多种形式办学,这是值得我们研究、重视、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问:和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事至今记忆犹新?学生教会了我们什么?你自己是否有孩子,如果有,您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觉得有哪些是做的不足的有哪些好的方法?

  答:(1)关心爱护学生是为师之要。爱心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在我29年的教育生涯中,也有许许多多师生之间感人的事情。比如我高94级有两个学生高三的时候生病了,我鼓励他们,给他们熬了一个冬季的药,病终于好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你真心付出了,学生终身都不会忘记。这两个学生现在都在北京工作,他们每次回重庆,都要来看我,我们几乎成了挚友。这也使我感受到教师责任的重大与职业的崇高。

  (2)人们常说:教学相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教会了我们:比如如何关注学生的需求,以生为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要有现代思想、国际视野;教师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等等。

  (3)我有一个男孩子,思想比较独立,心善向上,偶尔也有些叛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原因,关心他的太少了,这是我的不足。但我会放手,让他有自己的空间,有独立的思维,有自己的见解,只要是正确的事情,我会坚定地支持他。我也相信大器会晚成。我认为这是我比较好的方法。

  问:义务教育阶段也有很长的铺垫期、学习期、积累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有一些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发生在其中,可能出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一个城市当中地区之间也有非常不均衡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我们该如何解决它?根源究竟在哪儿?

  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有诸多原因;有政策制度的原因,有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原因,也有教育资源供给的原因,我认为根源在于制度的设计上。如何解决?主要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思考的问题。作为我们,要积极支持,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实现教育均衡贡献应有的力量。比如我校与多所学校捆绑发展,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我校与开县百里中学、铁索桥中学、后河中学结对帮扶,与区域内望江中学、203中学、五宝中学等捆绑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办学理念、教育资源、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全力给予支持。

  问:现在社会上各种办学机构开办形形色色的特长班、培训班,老师也去各种文化机构进行兼职授课,这到底是提高了学生成绩呢还是影响教师在本校授课工作?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形形色色培训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这个培训班的出发点是为了牟利,对学生、家长、学校有害无益。如果这个培训班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社会、对提高人的素养是有益的。在职教师到各种文化机构进行兼职授课,毫无疑问,肯定要影响在本校的授课工作。对此种行为,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我们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我校还把是否从事有偿家教纳入师德师风考核,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要报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

  问:有人说:“没有国学,我们照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但有了国学,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真的是这样吗?也有人说:“没有国学,则学无根基;没有西学,则视野不开”,您怎么看?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民族的未来”;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国际班和国际部,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既有国际视野、又能传承华夏文明?

  答:这两者并不矛盾,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您的问题:心底有国学,眼中有世界。学习国学,对我们益处很多:比如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防范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等等。《论语》中有个故事。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老百姓对于那些不计个人得失,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无比敬佩的。这样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但同时我们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话发人深省,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的是全中国,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要有眼光,眼光有多远、多大,决定你的未来。

  国际班、国际部只是一个窗口,要让我们的孩子“心中有祖国,放眼全世界”,去感受和体验世界教育的前沿。

  问: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时感受?当时的感受?

  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对于这个职业你最珍视的 ?最后悔的 ?最渴望的?

  答:第一次登上讲台,那是29年前的事,尽管记忆有些模糊了,但心情和感受还在:总的来说,三个词:激动、激情、认真。很激动,第一天晚上没睡着觉;上课很有激情,几乎没有用教材,内容都是烂熟于心的;特别认真,提前备了好几天的课,生怕课堂出差错,误人子弟。

  作为教师职业,我最珍视的是它的神圣与崇高——学生灵魂的缔造者、滋养者。我们不能停留在只做个教书匠上,否则,当个老师也没多大意义。没有什么最后悔的,如果有,那就是工作太忙,对家庭、对孩子关心照顾太少了。最渴望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机制,教育兴,则国家兴。

  追求教育梦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育需要坚守的公益品格,更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坚守教育的乐土,培养健康、独立、文明、仁爱的学生,作健康、文明、幸福、温暖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