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课程建设的广阔天地里


  ——十八中学校课程建设汇报

  尊敬的刘云生处长、徐辉院长及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上午好!

  市教委和今日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办好学校、教好学生主题宣传活动,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一次提升自身形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良好机遇。我校申报的项目是“选修课程选课走班管理特色学校”。申报以来,我校根据预设目标,周密部署,积极行动,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现向各位领导和兄弟学校汇报如下。

  一、整合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就是要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三级整合,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变课程为“学程”,变课堂为学堂,着力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坚持“以标(课标)为本,以校为本,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学校变成课程生长的“动力场”,努力实现课程目标的具化,课程资源的优化,课程设置的深化。通过遴选、整编、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加工和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重庆本土的特点和需要,达到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二)地方课程特色化

  我们积极响应市教委的打造“卓越课堂”的相关部署,在课程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兴趣需要,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地方课程内容选择性地进入学生校本课程课表,对学生进行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熏陶。

  (三)校本课程系统化

  为了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积淀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个性培养,我们对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初步进行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根据“立足校本实际,满足兴趣爱好,体现地域特色,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围绕“文化素养类”、“生活技能类”、“社会服务类”、“人生价值类”四个序列已开发出近60门特色选修课。后续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正在进行中。

  二、探索实践选课走班

  根据以上思考,我校在初中和高中分别进行了选课走班的系列探索。

  (一)“三自三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自三生”是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规划美好人生、成就幸福人生奠基。所谓“三自三生”,是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服务,学会生存、品味生活、敬畏生命。

  初一年级为自主学习——学会生存(自主学习是方式,学会生存是基本技能);初二年级为自我管理——品味生活(自我管理是手段,品味生活是常态追求);初三年级为自觉服务——敬畏生命(自觉服务是途径,敬畏生命是至高境界)。

  (二)选课走班,发展个性的自助餐

  乘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一直在课程建设的路上。以“三主五环”为操作模式的选课走班制,就是我们近年来做出的有益探索。

  “三主”搭建宏观框架,即以学校的育人理念为主轴,以师生双方为主体,以文化素养、生活技能、社区服务、人生价值为主板,构建稳固的“金字塔”模型。“五环”落实走班操作流程,即创造性开设、最优化指导、个性化选修、高效性课堂、分层级管理。

  围绕“三主五环”操作体系,高一校本选修课程从最初的14门增加到60余门,开设有“环境与气候”、“两江新区展望”等多门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自助餐”。

  高二年级的学生也有丰富的选择,初步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国家选修课程IA则分层选修,国家选修课程IB实行自主选修,一学期三段,每一段精选了9个专题供全年级学生选择,实现跨文理选修。

  开课前,学校把从学生中征集到的选修课程编成“选课指南”,并指导学生自主选课,填报志愿,最后确定开课的选修课程。

  同时,坚持“分块重组,分段选修”的原则,将全年级学生分成两段选修。每一段又按学生选课意向、男女生比例、学习基础等均衡搭配,形成选课走班班级与课表。

  三、努力实现“减负提质”

  加强课程建设,并不意味着要加强学生的负担,相反是为了“减负提质”。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从书桌旁解放开来,从教室里走出来,使他们练就卓越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生活能力,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是真正强大的一代,国家的未来才会真正的充满希望。

  近年来,我校就积极响应市教委、区教委“减负提质”的号召,推出“四五工程”,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四五工程”,就是通过“五减”、“五加”、“五到”,实现培养“五有”初中生的目标。“五减”,即减少在校时间,减少文化课时,减少作业时间,减轻书包重量,减少检测次数;“五加”,即加强学法指导,加强综合实践,加强科技教育,加强艺体教育,加强家校互动;“五到”,即到场馆去,到田野去,到工厂去,到社区去,到市场去;“五有”即有强健的体魄,有文明的礼仪,有动手的技能,有创新的思维,有生活的情趣。

  “四五工程”实施之后,我校用更积极、健康、有趣的方式,用五彩斑斓的选修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去“占领”学生的业余时间。

  于是,学校操场上、校园心理剧舞台上、重庆科技馆、铁山坪森林公园、中法水厂……留下了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探索的足迹。

  以上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努力,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

  改革仍在继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将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课程建设,提升办学品质,办好学校,教好学生,努力建成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中华名校。